--> 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云南文山州林下种药材添绿又增收

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云南文山州林下种药材添绿又增收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王世涵 发布时间:2024-04-10 17:20:30

    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云南文山州林下种药材添绿又增收


    走进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下金厂乡仿野生石斛种植基地,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清凉的空气中浮动着兰科植物的清香。“这片基地里有上百个石斛品种。”云斛科技园负责人郭喜兵说。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属滇东南岩溶山区,是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区,山区和半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97%,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多样,具备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种植自然条件。下金厂乡云岭村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村海拔落差大,一年中有200天为雾天,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野生兰科植物生长的绝佳场所,山林中还自然生长着重楼、三七等中药材。”郭喜兵牵头成立云岭野生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仿野生石斛种植基地,一边进行兰科植物研究一边发展石斛产业。“让中药材回归山野林间,在有效提高中药材品质的同时还能促进林木生长。”郭喜兵说。


    为推动石斛产业扩面、提质,麻栗坡县积极构建“人才工作站+”模式,在云岭村设立首个中草药类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高江云工作站,先后引进200多名专家、学者到工作站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种植技术培训;引入云南云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导农户流转土地入股企业,辐射带动群众参与种植石斛4000余亩;开发出“石斛鸡”“石斛酒”“石斛保健品”等多类衍生产品,不断拓宽产业链条。


    近年来,文山州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向大石头要地、向石旮旯要粮,努力探索喀斯特地貌地区林下中药材种植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在马关县八寨镇小箐脚村,大片黑色遮阳网下孕育着村民增收的希望。种植户肖剑正精心照看着拔节生长的重楼。“4年苗每株8角钱左右,现在投资一两万元,两年后收入预计在20万元左右。”近年来,靠着中药材种植,小箐脚村村民收入不断增加。


    为让石山变青山、荒山变药圃,文山州着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探索建立三七、砂仁、草果等种植示范基地,培育了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和新型经营主体,推行“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联农带农机制,逐步形成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目前,全州建设林下三七示范基地240亩,带动林下三七种植1000亩。2023年,文山州三七在地面积9.53万亩,实现农业产值25.67亿元;人工种植中药材品种100余种,培育基地企业和合作社202户,其中企业43家、专业合作社159户,发展生姜、八角、砂仁、重楼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4.53万亩,全州除三七以外的中药材实现综合产值172.56亿元。


    【药采够平台】


    药采够是河南郑州一家中药饮片批发采购平台,河南药采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通上游厂商至医药终端之间的壁垒,将虚拟网络与实体物流体系相结合,为广大的医药终端和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便捷高效的医药流通服务。


    河南华夏药材有限公司位于禹州市产业集聚区医药健康产业园,占地115亩,总投资11亿元,是一家以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大健康产品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医药企业。


    华夏药材将立足“千年药都”,依托河南道地特色中药材和禹州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核心技术为主打产品,逐步将华夏药材打造成区域道地药材市场的引领者。做好中药产业链对接,完善中药种植、加工、物流、配送服务平台,传承传统炮制技艺精髓,弘扬中华医药文化,以中医药全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心,锐意创新、科学发展,一步步迈向中药材、大健康、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中医药企业,逐步打造最有价值的健康产业链。


    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全国诸多道地药材产区建立种植基地,“因地制药”确保药材新鲜地道、药效足,如:枸杞宁夏中宁种植基地、三七云南文山种植基地、红花新疆吉木萨尔种植基地、人参吉林长白山种植基地、四大怀药河南武陟种植基地、禹药河南禹州种植基地、当归甘肃陇西种植基地、党参、黄芪等多个道地药材种植基地。